本报北京12月7日讯(记者 李海霞 赵文立)《北京市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》征求意见稿已经亮相,其中提出,北京到2010年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那么,衡量现代化的指标如何选择呢?日前,致公党北京市委、北京市政协提案委邀请部分专家,就北京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专题研讨。
专家们建议,基于北京在世界各大城市中,现代化已达到中上水平,因此,选择指标应针对北京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实际情况,在技术层面上,指标项目选择应注意七大要求。
一是选择能较好反映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社会指标。从其有效性考虑,指标名称的数量不宜太多,重在指标体系结构的创新。
二是指标应分为两个层次,一是客观的指标,一是具体的指标。客观层次的指标应较多具有时间的适应域,具体层次的指标应较多具有空间的适应域,从而保证整体关系的可比性。
三是在横向比较的前提下计算现代化指数,以评定北京市的现代化水平。
四是注意选择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具有自变量性质的项目,重在功能合理。
五是对已经达到现代化指标的项目,或者略去,或者根据其他国家或城市的发展情况调整该项目数值。
六是将比较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项目列入参考指标。
七是规定指标体系的适用年限,以减少用指标数值来表示现代化水平,如达到、中等、发达等,所造成的目的不可比性和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,增强指标体系的有效性。